質量方針:質量為本 科技創新 優良服務 規范管理

                                            富錦市立興植保機械制造有限公司

                                            富錦市立興植保機械制造有限公司科技改變世界,立興改變農業!

                                            全國服務熱線:400-0454-559 銷售咨詢熱線:18603680900 售后服務電話:15590908670
                                            當前位置:主頁?新聞動態?行業動態?

                                            加快機械化提升設施農業競爭力

                                            文章出處:未知 人氣:發表時間:2018-03-23 15:26

                                             我國設施農業機械化水平亟待升級

                                              “相對于大農機,設施農業裝備顯得‘小而精’。”前不久,在第三屆設施農業產業大會會議期間,農業部規劃設計研究院設施農業研究所副所長丁小明,帶著記者來到河南鄭州陳呰雙橋花卉基地,見識了LED照明補光燈、遮陽網、風機等設施農業裝備。這些高科技的“玩意兒”,對于設施農業而言至關重要,但在我國發展水平怎樣呢?
                                              “我們吃的許多蔬菜,都來自設施農業,而機械的投入使用,能夠提高蔬菜產量以及品質,同時還能減少用藥量。”丁小明告訴記者,荷蘭、美國、加拿大設施農業的機械化水平很高,已經能夠達到100%,按照我國的評價體系,這些國家設施農業機械化水平已處于“高級階段”了,而我國設施農業還處在“初級階段”。
                                              “不僅與國外差距大,與我國主要農作物綜合機械化水平也相距甚遠。”丁小明給記者列了這樣一組數據:2016年,我國主要農作物綜合機械化率達65%,其中:耕整地環節為81%,種植環節為53%,采運環節為56%。而設施農業的機械化水平為31.5%,其中:耕整地環節機械化水平為70.6%,種植環節機械化水平為15.2%,采運環節為7.7%,水肥環節為54.6%,環境控制環節為24.4%。
                                              落后的原因有哪些呢?以設施蔬菜為例,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國家大宗蔬菜產業技術體系耕種和田間管理機械化崗位專家宋衛堂分析說,目前我國生產的設施類機具較少,研發此類機具的企業大多規模小且技術力量薄弱,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從事這方面研究的較少,導致此類產品質量整體不高。而較有實力的農機企業,因為該類機具研發難度大而缺乏生產動力。加之,當初人們在設計溫室大棚時,很少考慮到機械作業,導致此類機具“路難走、門難進、頭難調”等現象的發生。
                                              “設施農業裝備的地位很尷尬。”丁小明告訴記者,落后的原因主要是四方面:第一,設施農業類型多樣,標準化程度低。第二,企業和科研單位研發能力比較弱,導致適用機具少。他曾經選取行業內發展不錯的9家企業進行過研究,從2004~2017年這13年間,9家企業中只有1家企業累計擁有產品專利數量153項,4家企業的專利數量只有兩位數,另外4家企業是個位數。第三,國家政策雖有扶持,但是力度不大。“相對于大農機,設施農業裝備的補貼較少”。第四,有些農戶意識沒有跟上時代的發展,不愿意花錢去購買設備。他曾在河北省永清縣作過調研,調研過程中發現,當地一家農戶有兩棟大棚,其中一棟安裝自動卷簾機,另外一棟沒有安裝,了解情況后發現,農戶不是不認可機械的好處,而是覺得兩個人有時間管理兩棟大棚,另外一棟不需再花錢購買自動卷簾機。
                                              專家認為,提升設施農業裝備水平任重道遠。“改變要從認識、觀念的轉變開始,包括許多農機管理部門的人對裝備的認識更多停留在大農機,而對設施農業裝備認識不夠。”丁小明認為,根據溫室大棚大型化、規?;?、省力化發展的需求,研制適宜機械化作業的設備;面向設施農業全程機械化、集約化需求,研制成套機械化設備;面向簡單化、個性化、精準化需求,研制智能化機械設備;此外,政府要加快設施農業裝備相關標準的制定。宋衛堂從技術層面提出建議,機具在設計時,一定要考慮中、小型機具,溫室甚至園區在設計時,一定要考慮到行走式機具的應用問題;其次,機具、設施結構與栽培模式三者應該有機結合,因為機械化是以標準化為前提的;第三,要利用專業化的隊伍進行社會化的服務。
                                              丁小明預測,再過20年,我國設施農業機械化水平將有望達到中級水平,雖然現在處于“初級階段”,但隨著更多企業的進入和科研院所的研究,前景還是值得期待的。
                                              江蘇:“三個一批”加速“機器換人”步伐
                                              今年6月,正值翠冠梨收獲的季節,筆者來到江蘇省蘇州市張家港市楊舍鎮福前村,萬家樂農林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季軍高興地說:“我們的翠冠梨采用機械化設施栽培技術,不僅比露天栽培的早上市20天左右,而且采用有機栽培的方式,口感潤甜,完全不愁銷”。季軍介紹,種植基地果園機械化水平由去年的32.3%提高到如今的57.2%,其中林果類生產機械化水平提高了24.9%。“機器換人”步伐的加快,使果園在鋤草整地、松土施肥、機械化開溝、植保、病蟲害綠色防控等環節的成本均顯著減少,每畝較以前節約成本168元。
                                            筆者來到果園基地大棚,看到里面“機關重重”,果樹的灌溉、植保等環節全部通過機械來完成,偌大的棚里幾乎看不到幾個人。“以前公司果園里只有一些老舊農機用于耕整地和植保,其余環節大多依靠人工來完成,不僅效率低,而且農忙時也很難找到人?;厝ツ晗群笠M多功能整地鋤草機、履帶式多功能松土施肥開溝機、自走式噴桿噴霧機、自走式田間搬運機、病蟲害綠色防控的太陽能殺蟲燈等裝備及配套技術,現在果園已具備了整地鋤草、松土施肥、灌溉、開溝、植保、田間運輸等環節的機械化生產。”季軍介紹。
                                              為解決設施農業機械化節本增效的問題,南京市江寧區谷里現代農業示范園新建100畝跨度、8米連棟的鋼架大棚用于蔬菜全程機械化生產,推廣韭菜、空心菜、小青菜等品種的全程農機化生產操作規程,引領帶動園區內農戶通過農機化種植節本增效。“通過兩年來的示范建設帶動,目前已形成近30個示范戶、核心示范面積500畝的蔬菜機械化生產基地。”江寧區農業局農機推廣科長張遠明介紹,“就拿空心菜收獲環節為例,一畝地年采收4茬,人工投入近3700元。若采用機械化收獲,只需1臺收獲機、1個機手,一畝地人工和油費約800元,可節約成本2900元,由于機械化采收的產品標準一致,且水肥管理也采用標準化,蔬菜的品質較人工栽培有了很大提升。通過機械化設備代替人工作業,既節本又增效。”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農村人口大量轉移,農村人口老齡化、勞動力緊缺等問題越來越突出,現在農村從事果蔬生產的農民年齡普遍在65歲以上,江蘇省果蔬基地普遍存在找人難、用人難、風險大等問題。”江蘇省設施農業機械化技術專家組組長蔡國芳研究員介紹說:“勞動力成本不斷上漲,蔬菜基地人工成本已普遍占總成本的60%以上,人工成本逐年增加持續擠壓部分蔬菜生產基地的利潤,導致效益低下甚至虧損而難以為繼。實施設施農業‘機器換人’迫在眉睫。”
                                              然而,當前江蘇省設施裝備發展面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以設施園藝為例,設施內專用的收獲、施肥、加溫、通風、補光等農業裝備開發相對滯后,很多環節仍依賴人工作業。因園藝作物品種多,種植規模小,企業研發生產積極性不高,現有的機械單價高,推廣面窄,收獲、加工等環節裝備開發滯后,不少環節的設施農業機械還是空白。
                                              江蘇省農機局局長沈建輝介紹,“江蘇省將以農機化科技示范基地、菜籃子工程蔬菜基地和園區示范點建設為切入點,促進農業裝備在設施農業中的應用,著力推動‘三個一批’,即‘推廣應用一批成熟、通用的,引進示范一批專用的、定制的,研究開發一批生產急需、市場緊缺的’設施農業裝備;依托果蔬園藝全產業鏈示范區、蔬菜品種展示中心,加強先進適用機具推廣和新裝備新技術研發力度,加強農機農藝融合研究和技術標準規范制定,創新設施農業農機化服務方式,以點帶面、重點突破,全面提高設施農業機械化水平。力爭到2020年,全省設施農業機械化水平達到50%。”
                                              北京:草莓機械化起壟效率提高5倍
                                                近日,由糧經作物產業技術體系北京市創新團隊組織的“草莓輕簡化栽培及機械化起壟技術觀摩會”在北京市昌平區草莓博覽園舉行?,F場采集數據顯示:400平方米的草莓日光溫室,利用草莓起壟機兩個人半天即可完成,對比人工起壟工作效率提高了5倍。北京市農業技術推廣站、北京市農機鑒定推廣站、昌平區蔬菜技術推廣站、昌平區農機推廣站等單位的專家及農戶代表100余人在現場觀看了示范。
                                              長期以來,北京草莓日光溫室種植通常采用南北向高壟種植模式。利用南北向高壟種植草莓,草莓受光比較均勻,但農事操作和采摘時,經常來回移動位置,費時費力,且不方便機械進行做畦、打藥等操作。北京市農業技術推廣站果經作物室主任、推廣研究員宗靜介紹,為了減少南北向高壟栽培中人工的耗費,2012年,北京市農業技術推廣站對做畦方式進行改進,在鑫城緣果品專業合作社開展東西向高壟栽培草莓試驗。2012~2013年草莓生產季數據顯示,東西向畦示范溫室草莓初采收期比南北向畦提早了30天,畝產較南北向畦產量增加13%,效益增加32%。
                                              草莓東西高壟栽培模式具有果實成熟期提前、產量高、品質好、果實不斷茬的優點。同時,東西高壟使草莓的劈葉、打杈、采收等農事操作更方便、更省力,并且具有很好的觀光效果。但是,北京市草莓起壟操作基本為人工操作,采用制作好的模子,無法適應東西起壟。早期的起壟機由于機械自身的設置以及土壤黏重等多方面的限制,起壟效果無法滿足種植者的需求。
                                              北京市昌平區農機推廣站站長王尚君說,農機和農藝融合是必然趨勢。不改變南北起壟的習慣模式,不僅起壟機的推廣應用難度大,采收機等機械的應用也會遇到同樣的問題。反之,沒有專業的、性能優良的起壟機,東西壟的栽培模式也很難被廣泛接受。近兩年,通過草莓專用起壟機的引進和已有起壟機的改進,使得起壟效果有了較大改善,東西壟草莓栽培逐漸為大家所接受。據測算,采用人工起壟,社會化服務需要人工3~4人,用時5~6小時,每個棚需要500元左右的支出。利用草莓專用起壟機東西起壟,400平方米的草莓日光溫室起壟需要60~80分鐘,一個溫室需用1.5~2.0升汽油,1個機手操作即可完成。

                                            推薦產品

                                            a∨视频在线观看_欧美一级一级e做片视频_日本乱码视频中文字幕_亚洲专区 av 第1页 在线